发现了一本好书《被讨厌的勇气》

2024-03-28 pv

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阿德勒思想的书,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由两位日本人,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。

与当初设想不同,本以为是类似《论语》的形式,将阿德勒讲过的话重新编辑。其实不是。

是通过对话,把阿德勒思想里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进行讨论。可能相比枯燥的理论著作,这种方式更加通俗,实际也如此。我就像书里那个敏感的年轻人一样,带着问题和矛盾,很快就把书读完了。

非常有启发性,尽管有些看法十分另类。没有想到,现代社会里的一些问题,早在多年前阿德勒就思考过,甚至给出了建议。更有意思的是,那些建议现在看来依然有用。

果然。科技飞速发展,商业繁荣,人性本身变化不大。

之前出于个人兴趣,系统学习过一段时间心理学,对弗洛伊德比较熟悉。阿德勒则略有了解,只大致知道是沿袭精神分析流派。

但读完本书,我觉得这两人思想上一个明显的差异是:弗洛伊德是论断式的,阿德勒是引导式的

或者用一个时髦的表述,一个是 E 人,一个是 I 人。

之前网络上一个词很火,“精神内耗”。

我想阿德勒就是给精神内耗的人准备的。

与往常一样,整理了一些笔记,放在 Notion🔗 Notion。

1. 现代人的困境

之前文章中也提到过一个 B 站上曾经刷屏的视频:回村三天,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🔗

弹幕里充满了“致敬二舅”。

现象级的背后,我想大概还是因为,大家在视频里找到了共鸣。

看完视频我就在想,为什么我们身体健全,有着比二舅更优渥的物质条件,但还没有二舅活得坦然?

去年去北京,跟北辰、余杨见面,三个人聊天,聊到一个很重要的词,叫做“自洽”。

用人话来说,就是接纳自己。这也是阿德勒的观点。

我会尽全力争取我想要的,即便得不到,我也能接受。

阿德勒的表述则更加艺术:人生是连续的刹那

二舅了不起的地方在于,他对待苦难的态度,昂扬、乐观、积极向上。很像福贵。

生活很悲惨,但他的讲述却很轻松。

这是中国人特别欣赏的一种力量:坚韧

作为一个即将迈入三十门槛的准中年人,我会焦虑,也会有压力,有关于年龄的恐慌。

毕竟 IT 行业自古流传 35 岁”毕业“的传说,裁员的消息更是频频爆出。

房价在疫情结束的两年后有所下跌,可依旧高不可攀:不仅要掏空两代人六个人的钱包,更要背上长达三十年的房贷。

这两者一叠加,说实话,我是没有做好准备。

现在还没有结婚。

还没有娃。

要继续叠加,想都不敢想。

焦虑,是属于年轻人的必然选择。

结婚率下降,离婚率上升,人口负增长,是现象,也是结果。

有位说话很犀利的同事跟我说过一句话:现代人的问题,多半都是太贪婪

想要大房子,想要顿顿吃澳龙,想去国外度假。

小红书上人均千万,抖音上草根也能挣大钱。你看着,也会眼红。

我想很多年轻人应该很久没有逛过菜市场了。就算是你去盒马,单单买菜,你绝对想不到,二十块钱能买到多少。

你可以试一试。

以现代社会的物质丰裕程度来讲,大概率不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了。

大房子买不起,可以先住小房子,或者干脆租房子。

结婚的话,如果可以,裸婚,或者简办。

孩子的话,生下来总有办法养。我小的时候连进口奶粉的罐子都没有见过,一样活蹦乱跳,虽然个子不算高。

事情虽然改变不了,但可以改变看待的角度。

有趣的是,看法变了,世界也就变了。

说到底,我们遭遇的问题,最终得靠自己寻找答案。

2. 阿德勒的看法

这本书行文也很独特:用对话的方式,从年轻人的苦恼出发,引申出阿德勒的解决思路。

大致归纳一下,有三点:目的论;课题分离;改变自己。

2.1 目的论

弗洛伊德是原因论的。

举个最通俗的例子。

有些人比较宅,不愿意出门,很少社交,不喜欢跟人聊天。

用弗洛伊德的理论,会去追溯他的童年,他的原生家庭,是不是父母比较严厉。

阿德勒的看法不同。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?如果他很在乎别人的评价,少去交往,似乎就少了一些评价,内心就安定。

一个面向过去,一个面向未来。

阿德勒强调的是,从当下着眼,考虑未来。行为的背后是目的,懂得了目的,就可以影响行为。

现在的问题是,你为什么会在乎别人的评价?

2.2 课题分离

阿德勒尝试用课题分离解决这个问题。

阿德勒有两个相关论断:

  •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
  • 自由就是不去寻求他人认可

课题分离是指,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处理的课题。你喜欢我这个课题,不是我来做的,是你来做的。

我如果要求你喜欢我,就是在干预别人的课题。

而人际关系里经常出现的问题也往往始于此。

书里一个说法讲得很清楚:

阿德勒心理学,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,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。

我们都是平等的。

我会做好我应该做的

我会做好清晰的课题分离。

至于你喜不喜欢,是否讨厌,是否认可,都没有那么重要。因为那是你要做的课题。

这似乎看上去有些冷漠。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,难以脱离人际关系。

恰恰相反。课题分离是告诉你,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群体中,你只是芸芸众生之一,而不是聚光灯照耀的地方。

讨好,寻求认可,在乎别人看法,本质都是试图将自己作为世界中心。

既然只是个普通人,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纳自己的平凡。

你当然有追求变得更好的决定。即便做不到,那也没关系。

不要横向的去审视人生,而是纵向的,做好自己的课题,只要比昨日的自己好那么一点,就已经很好了。

2.3 改变自己

书里有句话,让我眼前一亮:

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,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。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。

我发现生活里的一些事,跟追女生很像。

犹豫反复,揣测衡量,畏葸不前,很多时候不是你真的不行,而是你不敢。

等你真的迈出第一步,告诉她:我很喜欢你,我是有挺多缺点,胆子也不大,但今天我还是鼓起了勇气,就是想告诉,这世界人很多,遇见你是一件很幸运的事,我不想错过。

也许她会拒绝。

就像生活里很多其他的事情一样,你会处理地很糟糕。

至少你开始对你的人生负责。

即便失败了,我想那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功。

前两天听三五环,听到一句说说得很好,出处忘记了:

草率的开始,胜过深谋远虑的蛰伏。

人生只有一次。

3. 总结

本来是想写一篇书评的。

结果写成了自我开解的内心独白。

也挺有趣。

我不知道终点在哪里。

但我知道现在就要开始。

(完)

参考

  1. 被讨厌的勇气 (豆瓣)🔗
在 GitHub 上编辑本页面

最后更新于: 2024-11-20T09:44:17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