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一次越洋电话

2024-04-08 pv

最近不知道怎么,总有种年龄不大,心态很老的感觉。

有时候不自觉地会去憧憬退休后的生活。

说来惭愧,美国现任总统拜登,82岁高龄,依然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我今年29岁,天天琢磨着什么时候退休。

不过纵观身边的朋友,有我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。不知道是时代变了,还是我们老了。

清明节,有三天的假期。第一天开车去了嘉兴,一路的油菜花,五芳斋总店吃的粽子,又驱车几十里,到湖州吃羊肉面,鲜甜味美,走南浔,回到苏州,精疲力尽。

第二天,跟俩好朋友打了一通电话,约了很久,不仅因为时差,更是因为忙碌的工作,一直没凑齐。

之前还会聊工作,聊事业,聊成长,现在很少了,至少我是抱着“逆来顺受”的姿态:努力地工作,成长大于结果

这次聊,更多是关于健康。

1. 记忆出现问题

我跟他们说,我觉得最近记忆力出现了问题。

这种感受,尤其是在回忆人名的时候格外明显。前段时间看《甄嬛传》,总是会忘记华妃扮演者蒋欣的名字。

他们对我说有同感。我说不知道是年龄的问题还是新冠后遗症,因为我记得看过一篇报道,讲新冠对于认知系统的攻击。

我搜了一下,还真找到一篇文章:新冠感染或导致脑部退行性病变🔗

不过另一个朋友说退行性🔗因素也很重要。其实从体检结果中也能看出,即便你饮食、运动都做得很好,还是免不了越来越多的指标飘红。

人的身体机能,无论是体力,还是认知,在二十多岁到达巅峰后,不可避免地开始往下走。

这是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。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减缓,但趋势不可逃避。

这无疑让人有些苦恼。

不过我也想了一些办法,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,降低信息负载。

2. 信息过滤器

关于这,一个朋友提到了他的经历。

他最近眼睛不舒服,用英文和中文同时查了一些资料,发现英文的措辞很严谨,不会夸大病情,但中文则不然,用他的话来说,会“制造焦虑”,把病情描述得很严重,贻误甚至会危机生命。

我说我大概可以解释。

从两个方面。

一是从商业利益出发,夸大病情,制造恐慌,你就会病急乱投医,主动去找他们,营销成本极低,生意就好做了。

另一个归功于现在发达的自媒体,各种琳琅满目的平台,涵盖文字、图片、视频,个体表达的成本非常低。这就产生了另一个问题,注意力经济🔗,无论是标题党还是故意夸大内容,其实都是想在你有限的注意力里留下更深刻的痕迹。

就像你站在广场上,沿途的叫卖声不绝于耳。此时,平平无奇,没有特点的声音,很容易被忽略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吸引到你注意的,未必是你真的需要的,可能只是骗你进来,兜售他们想卖的,或者是东西,也可能是想法。

这时候最重要的,就是信息源

就像我们买东西,十分看重品牌,看重大企业一样,因为那会帮助降低选择时候的信息成本

只看官方、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,你会发现,广场上其实很安静,绝大多数都是噪音。

关于医学诊疗,那位朋友也推荐了两个他经常查的网站,我看了下,确实很不错:

  1. 妙佑医疗国际的医疗护理🔗
  2. 默沙东诊疗手册🔗

都是美国权威机构发布的手册,而且都有翻译良好的中文版。

推而广之,技术的学习也是如此。少看那些二次搬运的文档,如果你想学React,就直接去看官方的Getting Started。

3. 延迟满足

除了从权威信息源获取信息外,我想另外一个重要的途径是,少用抖音、微博、小红书这类Time Killer应用。

跟俩朋友聊天的时候有同感,现在的App做得太好玩了,很容易沉浸进去,刷俩小时,正事一点没做。

里面的信息足够多元、足够丰富、足够猎奇、足够有趣,你的多巴胺会反反复复地被唤醒,说得严重点,就是“瘾(Addiction)”。

但是,刷抖音并不能帮助你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。否则专家就太不值钱了。

碎片化的信息攫取,会让人产生一种懂得很多的错觉,但专业,是需要一个人十年如一日的系统化、体系化输入,以及实践。

或许这就是当下现代人的困境:大量的信息唾手可得却又毫无价值。

我想,这个时候不妨安静下来,踏踏实实地从一本书开始看,一点点做事,缓慢,持久,终有所成。

4. 总结

之前考证券从业资格证的时候,学到一个高级名词,叫对冲(Hedge),简单来说就是一类反向操作。

没有人能否认,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,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,每天都有无数数据被产生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🔗的预测,到2025年,每天都将有463EB的数据被制造出来。

这早已不是人类大脑可以处理的数量级了。

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对冲。一方面筛选高质量信息源,另一方面用系统性输入代替碎片化输入。

(完)

参考

  1. 妙佑医疗国际的医疗护理🔗
  2. 默沙东诊疗手册🔗
在 GitHub 上编辑本页面

最后更新于: 2024/04/09 05:07: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