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读《置身事内》
2024-05-11
《置身事内》是一本好书。21 年出版,23 年再版,足可见读者对它的喜爱。
原因其实不难理解。在我们国家,上至皇亲国戚,下至黎民百姓,都热衷于谈论政治,这或可算是“国粹”了。
尤其是在坐火车的时候,尤其是坐那种老式的绿皮火车。至少前些年我上大学的时候,过年坐火车回家,车厢里人头攒动,分辨不出空气里的味道是老坛酸菜还是脚臭,最常听到的,就是最近中南海里又发生了哪些趣闻。
谁也没有经历过,谁也没办法证伪,姑且当故事听。饶有趣味。
《置身事内》提供了一个更加专业、清晰、客观的角度,讨论中国政府如何运作。
这些内容,对于非专业人士,譬如我,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而言,不仅多了一份谈资,更对我们所处的国家,当下的现象,有了追本溯源的理解。
23 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,《置身事内》读后感想🔗,写得并不好:琐碎,絮叨,缺乏重点。
今年开年,又翻出来重新读了一遍。
由于去年一直在看房子,结合对房地产只言片语的了解,感受很深刻:政策,不仅是纸面上的文字;口号,也不只是说说而已。
不禁汗颜。马上活到三十岁,对于整个国家如何运转几乎一无所知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看了三遍的书,已基本看不出太多新意,所以下一步打算把书里推荐的参考书目都找出来读一读,像是《治理中国》、《叫魂》等。
整本书的行文思路不算复杂,出发点也很清楚。
主要回答了,当下的诸多现象背后,是由哪些力量在推动。
今天这篇文章,只是尝试借助麦克卢汉的“后视镜”理论,重新阐述一番。
大体的框架是,背景是什么,存在哪些问题,如何解决,解决问题的过程重也会带来新的问题,于是新的方案被提出,被实践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。
1. 央地关系
我们的国家,幅员辽阔,不仅是疆域,民族、文化也相当多元,因此对于执政者而言,如何实施有效管理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。
于是衍生出官僚制度。从前的官员几近于世袭,这很容易导致权力垄断,阶层固化,不利于国家稳定。隋朝的时候,出现了科举制度。
科举制度解决了人才选拔的问题,但新的问题产生:如何组织。
“三省六部-州县-乡里制”的组织结构不断完善,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央地垂直关系,以及职能部门的水平关系,即“条条块块🔗”。
中央负责决策定调,地方负责执行,执行过程中小的决策自己解决。
制度设计的一大任务,就是避免把过多决策推给上级,因此要尽量在能达成共识的最低层级上解决问题。
地方要办事,办事就要花钱,钱从哪里出?税收。
中央要控制地方,除了靠统一思想,另外更重要的,也是钱。钱怎么分?中央说了算。
20 世纪 80 年代,中国经济的特点是“承包”:农村搞土地承包,城市搞企业承包,政府搞财政承包。财政承包的结果是,地方越来越有钱,中央越来越穷。这导致两个问题:
- 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
- 中央对地方的调控力度减弱
等到了 1994 年,“分税制改革”登场。
2. 分税制改革
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种:中央税、地方税、共享税。
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值税,属于税收大头,占总税收的 1/4,原本是地方税,这时被划为共享税,而且中央拿 75%,地方拿 25%。
中央有了钱,就可以做更多事:通过转移支付,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;增强宏观调控能力,以应对一系列重大冲击,例如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、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等;同时在与地方博弈中牢牢掌握话语权。
地方财权被削弱,但要做的事情一点没少。
地方当然可以通过增加税收规模来实现财政的扩充,尽管要与中央分蛋糕,但蛋糕大了,分的也会更多。
另外就是增加地方税收,此时便出现了“土地财政”。因为分税制改革时,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在地方。
3. 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
地方的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。所有的施政思路,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。
招商引资是重要的手段,尤其是重资产的制造业,一来投资规模大,对 GDP 拉动效果明显,二是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,和规模成正比,三是制造业可以吸纳劳动力,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。
这就导致地方政府重企业而轻民生,重生产而轻消费。
商业逐利,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吸引它们前来。最直白的方式,就是给“钱”。钱从哪里来?卖地。
地方政府通过卖地,积累大量资本,修建各类公共基础设施,吸引农村人口转移,进而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筹码。
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。
这就导致两种后果:政府卖地收入屡创新高,居民负债高居不下。
为了撬动更多资金,“土地金融”的概念被提出:地方政府成立全资子公司,如城投公司,以土地作为抵押,向银行贷款。贷出来的钱可以投资到基建,产业等诸多领域。只要投资标的质量足够高,回报率丰厚,还债压力就不大。
高铁、高速公路、地铁等,都可以理解为这种投资的产物。
看似是个美妙的正向循环。
但钱不可能凭空产生,只会转移:现在花的钱,其实是在透支未来的收入。
如果向未来借的钱投资效率低,就会影响还债,叠加了利息更是雪上加霜。债务违约会传导到银行等发款机构,这就容易造成所谓的“系统性金融风险”。
4. 房地产
房价贵。
每个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会有类似的感受。
月薪三千,房价每平三万并不罕见。
房价贵的主要原因,是成本高,而其中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土地。
地方政府自然不希望土地价格下跌。因为价格下跌会极大影响地方收入,更不要说政府本身还有负债,没有收入,就无法偿债。
中央的定调是“房住不炒”。
这两者并不矛盾。
因为央地间也存在博弈,最后达到稳态需要一些时间。中间会经历一段混乱的时期,或许就是当下。
在过去的二十年,房地产行业风光无限,描述为中国 GDP 的引擎也不为过。
但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不可能无限上涨。
土地价格上涨,地方政府有钱,这很美好,可惜难以持续。因为政府的收入就是居民的负债。居民负债过高,抑制消费,进而传导到生产领域,即便招商引资,扩大产能,如果不能被及时消化,就会造成浪费,企业便开始降本增效,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裁员。
裁员会进一步抑制消费,生产进一步萎缩。经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。
经济学家任泽平有个观点:房地产短期看政策,中期看土地,长期看人口。
国家统计局的 数据🔗,2023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1.48‰。
5. 总结
前些年,买房赚大钱的新闻屡见不鲜。只不过对于 90 后而言,多半没有赶上那个黄金时代。
我从去年开始看房,整个苏州,各个板块的新房,二手房基本看过一遍,整体感受是,相比于微薄的薪水,买房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不过在看房的过程中,倒是开阔了不少眼界和思路,也开始了解宏观经济、产业政策、政府规划等,以前觉得这些距离普通人过于遥远,现在明白,其实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。
正如兰小欢在书中所言:从乏味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出些机会。
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,比了解“我”认为应该怎么办,重要得多。
(完)
参考
- 本文作者:Plantree
- 本文链接:https://plantree.me/blog/2024/reopen-zhi-shen-shi-nei/
- 版权声明: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最后更新于: 2024-06-14T07:17:44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