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轻人的保险配置哲学

2025-03-26 pv

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对保险误解很深。

多半与家庭经历有关。比如,像我一样,父母迫于情面,买了一些用处不大的保险。

也有人道听途说,故事里的主人公,尽管买了保险,但理赔时体验很差,甚至遭遇了拒绝理赔。

这些情况都实际存在

保险不是万金油,解决不了所有的烦恼。它只是一个我们用来对冲风险的工具。

正确的打开方式很重要。

如果买保险的时候感觉很轻松,那大概率困难正翘着二郎腿,在后头等着你。

反之,如果我们把复杂的任务前置,后期就会轻松很多。

1. 我的故事

刚工作那年,大概是 2020 年,萌生了配置保险的想法。

这个想法来自一位同事。

他给自己买了 300 万的定期寿险。

那段时间正值疫情,互联网界还时不时传来猝死的新闻。

我本人是风险厌恶型,于是决定采取商业化的方式,给自己增加一份保障,俗称:买保险。

正好有位发小在保险行业工作,给我普及了险种和产品。

结合互联网上看到的信息,买了:重疾险 + 定期寿险 + 意外险。

医疗险当时没有买,因为公司有团险。

到后来,离开上海来到苏州,保险这一块,基本是按期缴费,没有再进一步深入。

去年年底,我觉得有必要弄清楚保险的底层逻辑了。

出发点有两个,一是结婚,组建了家庭,另外是,伴随父母年龄渐长,结合医保 DRG🔗 改革,感觉有必要给他们配置一份商业保险。

2. 配置思路

2.1 原则

在配置具体的险种前,我觉得有必要记住“抓大放小”的原则。

保险是一种杠杆,一种用小资金,撬动更大资金的手段。

但这个杠杆并非越大越好。

因为如果风险没有发生,投入的资金就是沉没成本。

因此买保险,和很多其他事情一样,要考虑性价比。

毕竟谁手里的钱都不是多的花不完。

用可以负担的成本,尽可能多地抵御未来潜在的风险

这是买保险的底层思路。

拆开说,有两点:

  1. 小风险自留,大风险转移(险种)
  2. 先大后小,优先配置家庭支柱(被保险对象)

小的风险,不会对家庭经济状况造成太大负担。比如门诊的花销,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特意配置,否则每年的保费负担很重。

但是大的风险,一定要买配套的保险,众人拾柴,好过独木硬撑。

可能有人觉得,如果我不生病,这钱不就白花了吗?

首先一个人不生病的概率并不大,其次一旦生病,医药费的开销,可能是自己负担不了的,但保费可以。对于这种非对称性,我个人通常选择站在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面。

如果每年的保费预算有限,优先给家庭经济贡献最多的人购买。

当然最好还是为每位家庭成员都配上。

2.2 产品

对于普通人而言,可以狭义地将保险理解为人身保险(咱不考虑财富增值,传承什么的)。

人身保险主要有四类:

  • 意外险
  • 寿险
  • 医疗险
  • 重疾险

意外险保障的是意外带来的损失。

这里的意外有严格定义:

  • 外来因素造成的
  • 非本意的
  • 突发的
  • 非疾病的

满足即可理赔。

寿险同样很明确。被保险人去世,即满足赔付条件。甚至自杀导致的死亡,都在赔付范围内。

医疗险是医保的补充,在我看来是最复杂的一个险种。

之所以购买医疗险,是因为医保的赔付有比例,有上限,超出部分,尤其是大病,医疗险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补充。

医疗险是费用补偿性,花多少,补多少。

重疾险则不然,是定额给付型:只要满足重疾的标准,即可定额赔付。

这个标准,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的: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 (2020 年修订版) 🔗。标准明确,赔付的条件就容易界定,不会因区域、保司而存在差异。

具体产品,可以参考 2 月家庭保险配置方案 | 有知有行🔗

不构成购买建议,更多是学习选品的思路。

3. 注意事项

买保险,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。有专业度,不要随随便便买,否则就是在为以后可能发生的赔付留下隐患。

如果自身学习能力强,可以自己学习,搜索资料,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保险购买框架。

图方便,就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
有时我也会跟我的一些朋友们推荐。有些不以为然,觉得用处不大,有些则深表赞同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。

没有什么是一定对的,适合你的,才是最好的。

我的想法很朴素,就是在不确定性如此大的环境里,能多一点确定性

4. 总结

在深入接触保险的这段期间,我跟很多朋友交流过。

明显感受到认知的割裂。

我觉得空杯心态是很重要的。

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减少认知偏差,避免不必要的不确定性。

聪明的人,善假于物。

(完)

参考

  1. 2 月家庭保险配置方案 | 有知有行🔗
  2. 投资知识体系-保险保障 | 有知有行🔗
在 GitHub 上编辑本页面

最后更新于: 2025-03-28T03:19:36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