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投资的经验与教训
2025-07-11
今天不聊技术了,聊点通俗的,钱。
接触投资的时间比较久,但水平一直比较菜。
看过一些书,像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、《穷理查宝典》、《指数基金投资指南》等。除了了解到一些概念外,看过也就忘了。
那时候总结出来,对于我这样的懒人,不喜欢看 K 线图,不喜欢研究财报和研报,定投几乎是最好的方式。
现实往往残酷。
至少从我有限的经历看,定投并没有很好地帮我挣到钱。
当然,有一点是对的,就是要躬身入局,一定要拿真金白银参与其中,亲自感受趋势的起伏变化,情绪的波动,实践中检验究竟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适合你的。
讲一讲这些年我自己的故事。
1. 往事如烟
最开始了解投资,始于十多年前的余额宝。
那时的我,理财知识匮乏,不知道存款之外,还有其他投资渠道(眼界、信息差)。
不过当时还只是个穷学生,没多少钱。
等 2020 年毕业,有工资,有积蓄,身边很多人也都会买股票、基金。正是在那个时候,买了不少基金,至今还是亏损。
没有选择股票,有三方面原因,一是需要开户,操作繁琐,另外要实时盯盘,时间投入太大,再者波动比较大。
于是先拿基金试水,小资金量进入,叠加定投,慢慢测试。
五年下来,效果很差,中间定投也停了。
尽管有些基金,也曾一度跑到过 10% 的收益率,可惜没有及时止盈。
后来换了份工作,从上海来到苏州。
看完《雪球·投资第一课》这本书,后面便很少碰股票型基金了,顶多买一些债券型,大概 3% 的收益率。目前测试下来相当稳定。
2. 美股经历
入职的是一家外企,会有一部分入职股票(On-Hire Stock)。
另外公司也有员工持股计划。
拿了三年,没有卖过,收益率远超 A 股。
不夸张地说,一支股票的盈余,完全可以覆盖前些年所有的基金亏损。
人是会对环境做出反应的。
有奖励的地方,你不说,也会去;危险的地方,下意识地会警惕。纯粹生物本能。
这里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,只是陈述自己有限时间里的有限经历。
肯定有人在 A 股也挣到了钱,但不是我。
我非常坚定地做多中国,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从 A 股挣到钱。另外,我认为中国股票市场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的发展状况,否则很难解释,为什么十年过去,上证指数还徘徊在 3000 点。
3. 下个阶段
接下来,我可能会将更多资金用在美股的投资上。
目前如果在岸想投资离岸,流程比较繁琐,要先去香港办理港卡,然后在券商开户,同时还需承担汇率波动。有非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。
国内大概就只会买一些债券类基金。
这里不构成投资建议,只是对个人遭遇的本能反应。
4. 一些经验
投资,朴素点说,就是让钱生钱。
跟理想,信仰,没关系,是两回事。
最近从很多信息渠道中听到一句话,“警惕宏观叙事”,因为那跟普通人无关。
务实一些,纯粹一点,过好自己眼前的生活,照顾好身边的人,多去做有正反馈的事。
其次是要做好风险管控。
有知有行将钱分为四类,个人比较认可:
- 活钱管理(备注:随时可提取)
- 稳健理财(备注:三年以内)
- 长期投资(备注:五年以上)
- 保险保障(备注:防御)
最后最重要的,我想还是积累原始本金。
无非两个方面,开源和节流。
公众号金渐成里提到一个观点:在细分领域做到头部,然后才能溢价。
5. 总结
很多人都讲过,投资的过程,就是认知变现的过程。
借助投资,倒逼自己不断学习,不断成长,本身就是一件美妙的事。
而且反馈及时。做对了,会收获奖赏,做错了,会被惩罚。
市场不偏不倚。人会慢慢变得谦卑。
投资里的资,除了钱之外,我想还有你自己。
(完)
参考
- 本文作者:Plantree
- 本文链接:https://plantree.me/blog/2025/investment-thinking/
- 版权声明: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最后更新于: 2025-07-18T06:32:21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