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用 Trae 一小时干了什么

2025-03-11 pv

Trae 最近很火。

这款字节跳动出品的编程工具,支持据说是代码生成质量最好的 Claude 3.7 Sonnet (国内目前还不支持)。

更重要的是,完全免费!

上个月开始支持 Windows。关注了很久,终于可以用了。

Trae 完全不同于之前一直在用的 GitHub Copilot。

它可以独立地把整个工程框架搭建好,包括创建文件,填充代码,甚至是执行终端命令。

中途遇到问题,随手引用为一个聊天中的上下文丢给它。答案可以即时更新到现有文件中。

完全是一个沉浸式、全流程托管的开发体验。

前天下午,在写 Markdown 的时候,萌生出一个想法。

花一小时,搓出来一个工具:Web Title to Markdown🔗

所以今天这篇文章,打算把整个过程复盘,并附上我的一些思考。

1. 开发过程

我选择了一个空文件夹,开始和 Trae 对话。

只用了一句话,整个的项目雏形就有了。

写一个网页,允许用户输入网址,然后根据网页 title,返回 markdown 格式的网页引用,要求:后端使用 fastapi,前端使用 nextjs

后端很顺利,没有修改就可以启动。

前端遇到两个问题:

  • 网站 title 过长时,元素会溢出,它给出了 overflow-x-auto 解决办法
  • copy 的按钮不够明显,我就让它加一个 icon,它用了 Heroicons 开源库

部署到 Netlify 时,遇到 Nextjs 配置相关的几个问题,都很快给出了修复方案。

从有想法,到开始实施,最后部署到线上,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。

对于一个前端不是很熟悉的人来讲,提效是相当惊人的。

2. 整体感受

Trae 用下来,感受和平时用的 GitHub Copilot 完全不同:它不再只是代码片段(Code Snippet)的提示,输出的结果更加体系化

用通俗的话讲,Trae 的抽象程度更高。你甚至不需要写一行代码,只要把想要实现的功能清楚地表达出来,即可。

当然,它还是会犯错。运行或部署时遇到问题,是常见的。

这并不打紧,记住这个词:迭代。你只需不断地将开发中遇到的问题,作为上下文重新提问,直到找到可用的答案。问题越清楚,答案的准确度越高。

整个工作流大概是这样:

  • 先想好要实现的功能
  • 用自然语言表述,并等待输出
  • 尝试运行
  • 遇到问题,重新提问,直到解决

所有的工作,都在 Trae 内完成。你不再需要查阅各类文档,检索关键词,只需将问题丢给它。

你的思考,判断,选择,全部委托给它了。

说好听点,叫沉浸式开发体验,说句难听的,我甚至不知道这是否还算开发…

3. 思考

Trae 是 GitHub Copilot 这类代码编程类辅助工具的升级版,类似 Cursor🔗

写那种常规的,结构和逻辑简单的小工程,尤其是前端项目,效率很高。

对大型工程的架构,基础库,还差点意思。

我在使用后,有三点想法:

  1. 角色转变。从执行者到指挥者,编程的程度更加抽象,不再去关注具体实现,转而将重心放在,如何准确地表达意图。
  2. 前置知识。AI 像是一个各种经验交织的智者,通常你需要的只是其中一个很小切片,如果有足够丰富的前置知识作为约束,问题的答案很快便能收敛。
  3. 想清楚,再动手。尽管迭代是不可避免的,但如果在一开始,就想好最终的产品形态,部署方式,会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。

我惊叹于 Trae 这类工具的效果和完成度。

显而易见,对于网友常说的那种,“大路货代码”,估计很快便会被这类工具大量生产。

麦肯锡中国官网置顶的文章:生成式 AI 在中国:2 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– McKinsey Greater China🔗 提到:

生成式 AI 的颠覆性潜力将冲击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,对各类职业造成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,其中白领工作受到的冲击将比蓝领工作更大。

总体而言,生成式 AI 将促进劳动力转型升级,催生全新的工作方式,显著提高人效。

劳动者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,积极提升自身技能,从而在 AI 赋能的未来持续成长。

4. 总结

今天在 科技爱好者周刊(第 340 期):技术炒作三十年 | ruanyf-weekly🔗 科技爱好者周刊(第 340 期):技术炒作三十年 | ruanyf-weekly到这样一句话,说得很好:

我对 AI 的看法是,AI 本身不会创造,需要人类与它共同创造,创造的结果好坏与使用它的人的质量高度相关。

与 AI 交谈不像在与一个人交谈,而像在与人类的集体思维交谈。AI 不应该让你减少思考,而应该帮助你增加思考,AI 是你的杠杆,可以让你拓展自己。

— Alex Komoroske,美国程序员

AI 在当下大行其道,各类工具层出不穷,“取代”言论甚嚣尘上。

我们别无它途,只能“与狼共舞”。

首先是采取务实的态度,快速地用起来。用 AI 赋能我们的工作,帮助解决实际中的问题。我就经常和 DeepSeek 讨论苏州房价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…

其次是深耕一个领域。同样一个 AI 工具,在不同的人手里,使用效果相差甚远。换句话讲,得益于 AI 工具的杠杆性,这种差异化,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大。

是敌人,也是朋友。

(完)

参考

  1. Trae - Ship Faster with Trae🔗
在 GitHub 上编辑本页面

最后更新于: 2025-03-11T07:46:00+08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