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转型中的地方政府》有感

2024-07-15 pv

前段时间看了本学术性很强的书,《转型中的地方政府》。作者周黎安,是北大的教授。

知道这本书,是从《置身事内》。看完才发现,原来《置身事内》里的很多观点和结论,都源自这本书,尤其是第一章地方政府的部分。

只不过相比较而言,这本书更加严肃,略显枯燥,可读性不强,但在我看来,它对于现象和底层支撑力量的观察和分析,更加深刻且完整。

书的副标题,叫:官员激励与治理

整本书,作者尝试从政府组织的角度回答一个问题: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
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作者抽象出两个基本概念:行政发包制政治锦标赛

这是两个绝佳的类比,化抽象为具体。

围绕这两个基本假设,一个庞大的分析框架被构建出来,对于当下种种现象有着极高的解释力。

好的理论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:足够简单,解释性够强。

1. 行政发包制

行政发包用于描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。

所谓行政发包,简单理解,就是中央负责制定目标,地方负责落实。

中国的政府管理体系分为五层:中央-省-市-县区-乡镇。工作任务被逐层下达。

这与一个多层级的企业十分类似:高层领导负责制定年度目标,底下各职能部门拆解并制定详细方案,最后由基层工作人员执行。

中国幅员辽阔,民族多样,不同区域气候、文化差异很大,地方官员掌握信息优势,更容易做出有利于当地发展的决策,同时培育出比较优势,中央是乐见其成的。因此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,就是充分发挥地方的自主性。

李侃如在《治理中国》中总结了一个表述:

在达成共识的最低层级解决问题。

如果所有的决策最后都集中到中央,会导致中央负担过重。

在行政发包制下,中央只负责“发包”和监督,至于怎么完成,那就让地方政府各显神通。

为了让地方政府更好地完成工作,中央不免要让渡部分权力。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,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动态平衡,从以前的“一放就乱,一收就死”,到现在的相互制衡。

同时,地方上的权力也是一把双刃剑,既允许当地官员放开手脚发展经济,也会带来权力寻租、贪污受贿等乱象。这是不可避免的。

因此腐败,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经济发展的“代价”。

2. 政治锦标赛

中国是实行属地管理的。

中国的行政区划,自秦设立郡县制以来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已经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布局。

省,市,县,镇,边界明确。

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与之紧密联系。

我现在住在苏州,属于长三角,算是户籍管理比较松的区域之一。涉及到结婚,户口证明等申请,依然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,尽管那完全不是你的常住地。

行政区划,户籍管理,把人、事、资源都限制在一个人为划分的格子里,好处是地方管理的权责清晰。

政治锦标赛描述的是中国官场的晋升逻辑。

因为属地化管理,地方官员的政绩十分容易衡量,贡献突出的将被提拔到更高一层。

坏处也有。地方官员更关心本地发展,甚至可能做出不利于其他区域的事情,比如省界处的道路修建通常比较差,而且容易出现贫困带,甚至还有排污到本区域外的行为。

政绩的衡量标准,通常就是经济。这也是地方政府重生产而轻民生,招商引资如火如荼,教育、医疗、公共卫生投入不足,环境、食品安全的问题频出。因为在那些领域,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。

3. 总结

现象纷纷扰扰,在普通人看来本该如此,有些人却问出了为什么。

我认为,《转型中的地方政府》是一本好书,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两个极其锋利的思想之刃,帮助剖析时事,了解宏观局势。

对于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普通人,如我,深处局中,破局的唯一方式,就是先读懂它。

(完)

参考

  1. 豆瓣读书🔗
在 GitHub 上编辑本页面

最后更新于: 2024-07-18T02:35:25+08:00